【聚焦主题教育】校领导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主题教育专题调研


发布时间: 2023-06-02   文章作者:   审核: 银韶峰 编发:张岩    浏览次数: 665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部署和要求,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学校领导聚焦学校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师生所忧,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切实以高质量的调查研究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谢乾来到体育教学部,围绕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指导并座谈研讨。

在听取了体育教学部“样板党支部”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后,谢乾对体育教学部党建工作表示肯定,并对加强组织建设、深化育人成效提出建设性意见要求。他指出,要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严格对标对表“七个有力”,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强基固本,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要坚持以“党建促发展”为导向,以“样板党支部”创建为抓手,加大培育特色项目、深度挖掘典型案例,形成与教学活动、专业特色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方法,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突出示范引领,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切实以高质量党建推进高质量发展。要持续将课程思政融入教材,把优秀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积极宣传正能量,着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加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健全体育锻炼制度,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教师专业成长能力。

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徐宏平围绕“巩固省级文明校园创建成果的思路和措施”主题,深入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复兴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建处开展专题调研,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和师生分别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少数民族师生座谈会。

徐宏平指出,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通过精心组织、统筹谋划、扎实工作,学校文明创建能力水平全面提升。就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徐宏平提出三点意见,一是强化认识,提高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决策部署和学校党委具体要求上来,扎实有效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把文明校园创建与学校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努力形成文明创建与其他重点工作良性互动、互为支撑的工作格局。三是问题导向,压实责任,补短板、强弱项,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不断提高校园文明程度和创建工作水平。

副校长倪居围绕学校2023年产业学院建设开展专题调研座谈。

倪居从开展专业共建、实施人才共育、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校企课程体系、建设高标准实习实训基地、打造协同创新平台等方面详细了解了产业学院建设思路,并围绕产业学院建设中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制度建设、技术服务等同企业代表和参会人员进行深入交流。倪居指出,要把职业教育新要求、新项目及时融入产业学院建设中,创新资源整合,提升内涵建设,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形成特色和亮点,打造“一院一品牌”。

副校长董媛主持召开“深化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专题调研会,围绕书院育人模式改革实践现状、双院协同育人存在问题和强化育人合力举措等进行深入调研。

董媛听取了双院协同育人、平台共享、队伍建设、空间改造、文化提升、职责分工等工作思路,就深化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实践提出四点意见:一要凝聚价值共识。内化“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共同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二要完善体制机制。明确书院教育宗旨和运行方案,激励学院导师参与书院学生指导工作。三要强化顶层设计。搭建双院沟通合作平台,理顺学院和书院权力边界。四要强化内涵建设。优化书院布局和文化特色,将书院打造成为富有时代精神与文化特质的综合体。

副校长李福胜主持召开“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的机制与途径”专题调研会,围绕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现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问题与强化课程思政能力意见建议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

李福胜指出,开展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力举措。要坚持群众路线,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真正做到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要做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探索建立健全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保障机制与途径,奋力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副校长胡殿宇先后深入机车车辆学院、护理学院等12个基层教学院部和党政办公室、信息化办公室7个机关行政部门,召开座谈会,详细了解学校目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胡殿宇认真听取了相关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对大家讲真话、说实情,为推动资产管理工作高效、规范运行出谋划策表示肯定。她指出,国有资产是学校办学的物质保障,是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资产管理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相关责任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摸底工作,科学研判学校资产工作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解决资产管理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确保资产的合理配置、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更好地服务于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