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诊改制度需有“突破”思维

发布时间:2018-01-09文章作者:审核:质量管理办公室浏览次数:66

职业院校的自我诊改是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行的一项改革政策。在我国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不断深化之际,全面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增强职业院校的质量意识和管理素质,可谓恰逢其时、前景可期。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在我国职业院校建立诊改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尚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职教战线的不懈努力。从现实条件和实践效果来看,笔者以为,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诊改制度需要在理念、人员、标准、平台四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树立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质量管理理念。

职业教育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需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就是满足产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程度,这与普通教育有着较大的区别。但是,由于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对管理工作较为忽视,许多教师对职教质量和办学宗旨有着片面的理解:一些人片面地认为职业院校就是为企业服务,甚至在顶岗实习安排中不惜牺牲学生的切身利益,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而且也不能真正服务企业转型升级;也有一些人受普通教育的影响,认为职业院校应该“以学生为关注焦点”,很容易导致教育教学工作与企业实际工作需要“两张皮”,降低就业竞争力。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建立正确的教学质量标准,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都会失效。一些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到职业院校后感到无法适应,就是因为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质量管理观念。

二是形成一支具有复合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专业化诊改队伍。

一般认为,教学系统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师、学生等基本要素。在当前的诊改工作中,将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为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5个层面以及决策指挥、资源建设、支持服务、质量生成、监督控制5个子系统,采用的是一种大教学系统观,也是一种大胆尝试。这种方式不仅原始数据采集工作量很大,也使得数据分析成为一种专业化的工作。一位合格的诊改工作人员,不仅要熟悉职业教育教学知识和实际工作过程,具有丰富的职业院校教学经验,还要掌握雷达图、鱼刺图、直方图等工具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相对较为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只有通过高水平、有计划地进行针对性培训,才能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权威性的专业化诊改队伍。

三是构建一套相对完整行之有效的教学工作标准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工作标准是教学及管理人员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达到的最低工作要求,是进行教学诊改的基本依据。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阶段,职业院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开始进入文化管理阶段,但也有一些学校尚不能达到科学管理要求,各种管理理念交替出现、相互碰撞,标准化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诚然,文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但不能认为制度化、标准化是落后的,许多学校还需要补上这一课。最为重要的是,缺乏标准而奢谈文化管理,有可能成为某些人维护落后管理方式的一种借口,从而以文化管理之名,行经验管理之实。为了推进教学管理的标准化,应该加速依法治校进程,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治理结构,推进学校管理人员职业化,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四是开发一套功能强大运行稳定的数据搜集与分析平台。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流行的“五纵五横一平台”教学诊改体系,是建立在网络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基础之上的。信息化是职业教育的“制高点”,管理信息化是“制高点”中的“制高点”。我国职业教育能否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没有一个性能优越的数据搜集与处理平台,教学诊改工作更是寸步难行。为了适应质量提升的需要,职业院校的数据平台应该具备“跨界采集、内容全面、多元开发、动态调整”的特征,能够采集校企两个教学场所的教学数据,数据内容需包括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技术研发、职工培训、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后勤工作等各个方面,由信息技术人员、学校管理人员、学校教学人员、企业生产人员共同参与开发,并能根据产业发展和职教改革的需要不断丰富平台功能。

综上所述,教学诊改是一个不断完善、持续改进的过程,诊改工作本身也需要进行诊改。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水平提升是一个同步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倒逼数据平台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作者:崔发周,系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月9日10版